笔趣阁
会员书架
首页 >都市小说 >火红年代: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> 第617章 “刘氏海外”的成名之战!!!

第617章 “刘氏海外”的成名之战!!!(2 / 2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

刘述栋一行就这样带着行李,披着羊皮大衣,顶着烈日,裹着一身牛燥味,拖着疲惫的身躯,满脸憔悴在粤省车站工作人员的引导下,步行来到就近的粤省外贸招待所。

“好家伙,打一进门就引来服务员的白眼,她们对我们这帮浑身臭烘烘、脏兮兮的“土包子”嗤之以鼻。

并一再告诫我们要注意卫生,不要弄脏沙发和床单,我们如此艰辛却换来这种待遇!

要知道没有我们这般“熊样”,香江同胞哪来的牛肉吃!

说也奇怪,自那以后我和香江结了缘,产生了今生一定要到香江去的决心。

回来后我就开始关注香江动的态,分析香江的走势,了解香江历史,掌握香江知识,成了我生活中的组成部分。

直到几年后,咱们刘氏发展越来越壮大,需要布局海外。

你们大伯在家族内部会议上提议,选拔一部分家族子弟先期前往香江发展。

而我那会儿刚好大学毕业而且是经济专业,又对香江相对的了解,就成了负责人……”

“让我们刘氏海外投资在香江站稳脚跟的第一战,就是你们大伯提议布局的九龙仓,就这一次让我们刘氏在香江名气大增。”刘述栋面露得意地说起了当初让他一举成名的“九龙仓”。

“九龙仓不是包氏家族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吗,这还跟我们有关系”刘本成就是金融领域里混饭吃的,当然也听说过这么经典的商战。

当年九龙仓属y资财团怡和系的大洋行。

其旧址成为了后来的九龙地王,而当时的情况是九龙仓股票却被严重低估。

若是合理开发,前景肯定辉煌。

正是因为这样。

当年,包宇刚看好这一点,李家诚亦看好;

包氏欲夺,李氏欲购。

结果李家诚最终成全了船王,掀起轰动一时的九龙仓战役。

九龙仓不是严格意义的仓库,而是香江最大的货运港,拥有深水码头、露天货场、货运仓库。

1886年保罗遮打牵头在九龙设立码头仓库,怡和洋行是其大股东之一。

作为怡和系的一家上市公司,它与置地公司并称为怡和的“两翼”。

九龙货仓有限公司的产业包括九龙尖沙咀、新界及港岛上的大部分码头、仓库,以及酒店、大厦、有轨电车和天星小轮。

历史悠久,资产雄厚,可以说,当时谁拥有了九龙仓,谁就掌握了香江大部分的货物装卸、储运及过海轮渡。

当年九龙仓的母公司怡和,与和记黄埔、太古集团、会德丰并称为香港四大洋行。

怡和在四大洋行坐大,怡和大班同时又兼九龙仓主席,可见九龙仓在怡和举足轻重。

那时,香江是y资本财团的天下。

像包氏、李氏、霍氏、郭氏这些家族比起y资财团来说根本不够看。

就像是小虾米跟鱼儿去比较,正是因为这样,当年几乎没人会想道,有华资敢对九龙仓下手。

包宇刚一开始的策略就是,“悄悄的进村,打枪的不要”,一点点的去蚕食九龙仓的股份。

让包宇刚始料未及的是,竟有人与他英雄所见略同!

就在他暗中收购“九龙仓“股份的同时,竟然另有两股神秘势力也在悄然布局,这场暗流涌动的股权争夺战已然拉开序幕。

“竟有这等巧合“包宇刚眉头紧锁,甚至怀疑自己的团队出现了内鬼。

经过一番缜密调查,他终于揭开了这两股势力的神秘面纱:一位是与他素有往来的华资巨擘李家成,另一位却令他倍感陌生。

这家名为“刘氏海外“的金融投资公司究竟是何方神圣

包宇刚望着调查报告,陷入了深深的思索。

这个名不见经传的金融新贵,为何会突然出现在这场商业博弈之中

与包宇刚的想法一样,李家成顶上“九龙仓”也是自己的深谋远虑所致。

当年,李家成一直以置地为竞争对手,九龙仓引起他的注意,是九龙仓的“挪窝”。

与港岛中区隔海相望的尖沙咀,日益成为香江的旅游商业区。

火车总站东迁后,九龙仓把货运业务迁到葵涌和半岛西,腾出来的地皮用于发展商业大厦。

李家成赞叹九龙仓的创始人以极廉的价格获得这块风水宝地,如今水涨船高,身价百倍。

九龙仓先后建有海港城、海洋中心大厦等著名建筑,但在经营方式上,不足称道。

他们固守用自有资产兴建楼宇,只租不售,造成资金回流滞缓,使集团陷入财政危机。

为解危机,大量出售债券套取现金,又使得集团债台高筑,信誉下降,股票贬值。

1977年12月中旬,敏感的财经评论家对九龙仓进行分析,以《九龙仓业务开始蜕变》为题,指出九龙仓集团如能充分利用其土地资源,未来10年可以出现年增长20%的良好势头。

该评论家还预测时价13.5元的九仓股,将是1978年的热门股。

这位评论家与李家成在九龙仓问题上英雄所见略同,不过一个在明处,大发议论;

一个在暗处,不显山,不露水,埋头实干,不事声张—李家诚已在收购九龙仓股票。

与此同时,刚刚在香江成立不到半年的“刘氏海外投资”在刘述栋的指挥下也开始秘密进场。

几年后,李家成与刘述栋以及包宇刚这些大佬聚会。

他说起了当年要不是成全他们二位,九龙仓说什么他也要分一杯羹。

李家成说,当年他曾多次设想,若由他来主持九龙仓旧址地产开发,绝不至于陷于如此困境。

自从长江上市,李家成诚在兴建楼宇“售”与“租”的问题上,奉行谨慎而灵活的原则。

若手头资金较宽裕,或楼市不景楼价偏低,最好留做出租物业;若急需资金回流,加快建房速度,楼市景气楼价炒高,则以售楼为宜。

李家成真正发迹,是靠地产股市。

他当初看好九仓股票,是因为该集团不善经营造成股价偏低。

精于地产股票的李家成,算过一笔细账:1977年年末和1978年年初,九仓股市价在13~14港元之间。

九龙仓发行股票不到1亿股,就是它的股票总市值还不到14亿港元。

九龙仓处于九龙最繁华的黄金地段,按当时同一地区官地拍卖落槌价,每平方英尺以6000~7000港元计算,九仓股票的实际价值应为每股50港元。

九龙仓旧址地盘若加以合理发展,价值更是不菲,即使以高于时价的5倍价钱买下九仓股也是合算的。

基于这种考虑,李家成才不动声色,买下约2000万股散户持有的九仓股。

这时的包宇刚还没正式进场,不过“刘氏海外投资”却拥有庞大的资金。

不过为了不打草惊蛇,“刘氏海外投资”也只是一点点的进行抢购散户手中的股票。

等李家成发现有人跟他一样抱有同样目的时,“刘氏海外”已经收购了大约2700万股“九龙仓”的股票,比李家成手里的还多。

这个数目,无论对李家成,还是对怡和,都是一个敏感而关键的界限。

李家成这人从不打无准备的仗,一面秘密调查这家突然出现的“刘氏海外投资”。

另一方面,还通过智囊了解到,一贯被称为怡和两翼的九仓,与姐妹公司置地在控股结构上并非平等关系。

怡和控置地,置地控九仓,置地拥有九龙仓14.5%的股权。

现在李嘉诚吸纳的九仓股,约占九仓总股数的17%。

李家成尚且不知道这家“刘氏海外”具体掌握了多少“九龙仓”股份,但是肯定不如他手中的多。

就以为目前九龙仓的最大股东将不是怡和的凯瑟克家族,而是他李家成。

就想着趁着凯瑟克家族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,就先搞定这家名叫“刘氏海外”的公司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