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63章(2 / 2)
他猛地站起身,茶杯被掀翻在地:“好!很好!咱们走着瞧!”
这场风波过后,“徐州人家”的生意不但没垮,反而因为用上了陕北土猪肉,菜品质量更上一层楼。
美食博主“老陕寻味”专门做了期节目,夸赞他们的把子肉“有了黄土高原的豪迈”。
一个月后的深夜,王建业独自在办公室核算账目。
虽然购车和运输增加了成本,但稳定的货源保证了菜品质量,客流量反而增加了20%。
更重要的是,他们再也不用看人脸色了。
窗外,钟楼的报时钟声悠扬传来。
王建业走到窗前,望着西安城的万家灯火,突然很想尝尝陕北的土猪肉做的把子肉。
他信步走向后厨,却意外发现张德海和马强正在研究新菜。
“王总!”马强兴奋地招手,“我们用陕北的荞麦面做了个把子肉臊子面,您尝尝”
王建业接过碗,面条上铺着琥珀色的把子肉丁,点缀着鲜红的辣椒和翠绿的葱。
第一口下去,麦香、肉香、辣香在口腔里炸开,竟有种说不出的和谐。
“怎么样”张德海难得地露出期待的表情。
王建业没有立即回答。
他想起陕北窑洞里那盏昏黄的煤油灯,想起李老汉粗糙的手按在合同上的红手印,想起冷藏车发动机的轰鸣……这一切,都融在了这碗面里。
“这味道……”他轻声说,“就叫突围吧。”
南北和鸣
西安分店的玻璃门被猛地推开,撞在墙上发出“砰”的一声巨响。
服务员刘小娟红着眼眶冲进员工休息室,把围裙狠狠摔在桌上。
“老娘不干了!那个姓徐的当着那么多客人骂我,我爸妈都没这么骂过我!”
休息室里顿时炸开了锅。
几个本地服务员围上来,七嘴八舌地询问情况。
原来在中午的婚宴上,从徐州调来的领班徐丽因为刘小娟没有及时撤换骨碟,当着三十桌宾客的面训斥了她。
“她说我不懂规矩,给徐州人家丢脸!”刘小娟抹着眼泪,浓重的陕西口音里带着哭腔,“我就跟客人多聊了两句嘛!”
厨师马强叼着烟从厨房探出头:“徐领班就那脾气,在徐州总店时就这样……”
“呸!”刘小娟的闺蜜王秀芬叉着腰,“这是陕西!我们招待客人就爱唠两句家常,咋就成不懂规矩了”
这场冲突像一根导火索,点燃了积压已久的矛盾。
当天下午,八名本地服务员集体递交了辞职信。
王建业从办公室窗口望出去,看到她们围在店门口的槐树下抹眼泪,而徐丽则铁青着脸在前台整理单据,双方隔着一道玻璃门,却像隔着一道天堑。
“王总,这事您得管管了。”
店长李伟忧心忡忡地递上一叠辞职信,“再这样下去,咱们店就要成光杆司令了。”
王建业摩挲着下巴上的胡茬,想起昨天徐丽交上来的服务评分表——清一色的“不合格”。
在她看来,陕西员工的服务简直一无是处:不会用标准普通话报菜名,上菜时总爱跟客人搭话,撤盘也不够及时……
但奇怪的是,顾客满意度调查却显示,很多本地客人特别喜欢这种“唠家常”式的服务。
一位老顾客甚至在意见簿上写道:“就爱听小娟那声吃好喝好嘞,比那些冷冰冰的标准服务强多了!”
王建业走到前台,徐丽正在训斥一个新来的服务员:“跟你说多少遍了,报菜名要字正腔圆,香辣把子肉盖饭,不是香辣把子肉饭!”
小姑娘低着头,手指绞着围裙边。
王建业轻咳一声:“徐领班,来我办公室一趟。”
办公室里,徐丽依旧一脸倔犟:“王总,我都是按徐州总店的标准要求他们……”
“但这里不是徐州。”
王建业递给她一杯茶,“西安有西安的习惯。”
徐丽抿着嘴不说话,但紧绷的下颌线暴露了她的不服气。
王建业突然有了主意:“明天闭店一天,我带大家去个地方。”
第二天清晨,两辆大巴车停在店门口。
员工们面面相觑,不知道老板葫芦里卖的什么药。
徐丽和几个徐州来的员工坐在前排,本地员工则三三两两聚在后排,泾渭分明。
“今天我们去参观兵马俑。”
王建业站在车头宣布,“不光是参观,还要在那里开个座谈会。”
一路上,车厢里安静得能听见空调的嗡嗡声。
王建业透过倒车镜观察着:徐丽正襟危坐,手里还攥着那本《徐州人家服务手册》;后排的刘小娟和姐妹们则凑在一起小声嘀咕,时不时发出压抑的笑声。
兵马俑博物馆人头攒动。
当一号坑的壮观景象映入眼帘时,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。
数千个陶俑整齐排列,每个都栩栩如生却又各具特色。
“大家注意看,”王建业指着俑群,“这些俑的面容、神态都不一样,有的是圆脸,有的是方脸,有的严肃,有的甚至带着微笑……”
本地导游老张接过话茬:“这位老板说得对。
我们陕西人常说,兵马俑就像老百姓的缩影,千人千面嘛!”
王建业注意到徐丽的表情松动了一下。
他趁热打铁:“其实餐饮服务也是一样。
徐州有徐州的特色,陕西有陕西的习惯,关键是怎么融合。”
参观结束后,他们在景区旁的茶社召开了座谈会。
王建业让人准备了徐州特产蜜三刀和陕西特色石子馍,两样点心摆在一起,出奇地和谐。
“今天咱们敞开了说,”王建业环视众人,“有什么矛盾、建议,都摊到桌面上来。”
沉默片刻后,刘小娟第一个开口:“王总,我们不是不想好好干。
但徐领班老嫌我们话多,可客人就爱听我们唠两句啊!上次那个bj来的游客还说,就喜欢听我介绍陕西的风土人情呢!”
徐丽立刻反驳:“但服务要有标准!总店要求报菜名必须一口清,撤盘不能超过三分钟……”
“标准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”
王建业打断她,“在徐州,客人可能更看重效率;但在陕西,大家更看重那种热乎劲儿。”
他拿起一块蜜三刀和一块石子馍:“就像这两样点心,一个绵软甜腻,一个酥脆咸香,分开吃各有风味,合在一起也别有滋味。”
茶社老板老周听得入神,忍不住插话:“这位老板说得在理。
我们陕西人待客,讲究的就是个嫽咋咧(好极了)的热闹劲儿!”
座谈会开了整整三个小时。
渐渐地,徐州员工开始理解本地员工的做法,本地员工也愿意学习一些标准化的服务流程。
王建业让人拿来纸笔,现场起草了一份《西安分店服务规范》: